行业资讯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尚存难题
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技术赋能普惠金融的空间还很大。业内人士认为,普惠金融一直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惠而不普,资金成本很低,但是小微企业无法得到;其二是普而不惠,即资金成本昂贵,小微企业难以企及。小微企业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符合自身需要的金融服务,而金融科技则可以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长久化、可验算、可量变的保障手段。
金融科技作为当下金融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发挥技术优势、规避行业风险,是汲取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与教训之后,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联合主办的“第三届(2018)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高速成长的新金融业态,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上表现得更高效、更全面。与此同时,作为新金融业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态,也带来了新的监管和风控难题。
民营企业难题的破解
作为与实体经济打交道的金融机构,一些与会人士也结合自身经历谈到当下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难题与破解之道。
“今年中小微企业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经营不容易;另一方面,融资不容易。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系统性风险加大影响,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不容易开展。但是随着近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及其融资问题,相关配套金融政策依次落地,相信融资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广东中盈盛达董事长吴列进说。
吴列进认为,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确保让小微企业真正受惠;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保护企业家的合法财产和权益,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作为金融机构,要不忘初心,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短期解决的是资金,中长期要提振信心,提高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记录。
中民投亚洲董事长兼总裁王东芝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找准结合点,金融机构既要了解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和运作规律,又要注意按需放贷;另一方面,企业应注意经营策略,从主业出发完善产业链条,不能过度分散经营。
作为新金融代表,宜信公司创始人兼CEO唐宁认为,新经济要求新金融与之相匹配。新金融是不同于银行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他们能够陪伴中小企业10年以上,真正支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的高风险创新。与此同时,推进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对于下一阶段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资金获取、风险防控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山东玲珑轮胎作为全场唯一一家实体经济代表,该公司副总裁兼董秘马越川建议,金融机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进一步减负。同时,受国际形势影响,金融机构可以在跨境金融方面为民族企业“出海”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认识到,要弥补传统金融系统提供不了的服务空白,必须在金融科技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综合司司长孙天琦也表示,金融科技可以冲破市场壁垒,促进金融市场开放,近期“跨境金融服务”已成为国家之间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的讨论重点。但金融科技也会助长跨境违法违规提供金融服务,导致风险跨境传染。因此,跨境金融服务要放得开、管得住,风险必须可控,缺一不可。
联动优势CEO李贲提出,第三方支付是金融科技中发展较成熟的领域。在发展初始,第三方支付受到了用户、商户、银行金融机构的多方支持,它代表了一种新兴力量,能够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
作为新技术的代表,趣链科技CEO李伟对于金融科技“双刃剑”的感受更为明显。“区块链很容易被利用做跨境转移、洗钱,但同时区块链也是监管的利器。”他认为,区块链将各行业企业的各种需求联结在一起,是互联网的重塑与革新,也是数字经济中重要的支撑技术。
技术赋能普惠金融
与会专家提出,金融科技对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但也带来新的监管难题。
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提出,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其中包括:金融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监管;新金融业态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较大挑战,尤其是董事会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改进;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度和系统化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提出,目前,仍存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为农村地区提供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等诸多问题。接下来,应该建立创新增信与风险分担机制,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抵质押贷款产品,充分发挥“信贷+担保”“信贷+保险+期货”的风险分担作用。
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技术赋能普惠金融的空间还很大。百乘金科副总裁郎丹柯认为,普惠金融一直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惠而不普,资金成本很低,但是小微企业无法得到;其二是普而不惠,即资金成本昂贵,小微企业难以企及。小微企业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符合自身需要的金融服务,而金融科技则可以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长久化、可验算、可量变的保障手段。
蚂蚁金服副总裁徐浩认为,科技本身并不带来风险,科技可以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但是同时要关注相匹配的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